河南洛宁“产业工人”种出“金苹果”

2020-01-09 11:08:09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洛宁“产业工人”种出“金苹果”

  地处豫西山区的革命老区洛宁县,全县18个乡镇有17个是老区乡镇。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有众多宝贵的革命遗产。

  1931年,洛宁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河底镇诞生,红五军团第十四军第四十一师政委李翔梧和烈士温旭阳的事迹家喻户晓。1946年8月,中共豫鄂陕军区主力八团进入洛宁,在上戈宣布成立中共卢洛灵(卢氏、洛宁、灵宝)县委、县政府。1947年8月洛宁解放。

  进入新时代,洛宁县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结合地方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苹果种植这一特色产业,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引发了一场“苹果革命”,既绿了荒山坡,又助力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二九严寒,正值农闲。洛宁县上戈镇里石头村超越苹果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忙碌景象,果园托管员路拴才正拿着剪刀修枝,“冬修枝,春疏花,夏疏果……现在正是修剪果树的好时候。”路拴才一家托管了190亩果园,每亩每年托管费800元。

  走进苹果园,这里的苹果树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每棵树仅相隔1米远,大概一人多高,枝条如垂柳般伸向地面,每排果树下都有滴灌管道,科技感十足。

  “这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苹果种植方式——矮砧密植。这里种的是货真价实的‘科技果’!”基地技术员杨丹介绍起这个果园十分骄傲,“传统的苹果种植,每亩地最多种40棵果树,采用矮砧密植技术,每亩地就可以种植200棵。”

  沿着山坡缓行,听果农讲苹果之乡的“苹果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上戈镇因海拔高,土地贫瘠,一年只能种一季粮,一亩地仅收200多斤,农民“穿的是破烂衣,吃的是玉米面,住的是破窑洞,走的是泥土路。”后来,在省扶贫办高级农艺工程师何建业的帮助下,开始因地制宜种植苹果,面积很快扩张到十多万亩。但“普通苹果卖不好、高档苹果不好买”的市场状况,造成丰产不增收,一度影响了农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

  “引进的海升集团等龙头企业,改变了这一切。”杨丹介绍,海升集团带来了先进的苹果矮砧密植技术,让上戈苹果开启了从传统果园到苹果“工厂”的“二次革命”。

  这里,苹果的疏果、打药、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环节实现全自动化作业,鼠标轻轻一点,精准为果树输送养分。

  杨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随着科技含量提升,种植成本大幅下降,省水60%,省肥70%,省土地80%,省人工90%,每亩净收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近10倍。

  对于洛宁苹果产业来说,新技术对苹果产业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种植上,还体现在全产业链发展上。洛宁县近年来在苹果基因库、育苗基地、新模式种植、冷链物流、苹果加工、采摘观光等方面做文章,不断拉长产业链条,让更多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

  在上戈镇的冷链物流园,建有豫西最大的苹果仓储库和一个大型分拣车间。鲜果输送到光电分选线上,可根据颜色、重量、果形、糖度及病虫害等指标进行自动分选、精准分级。

  “过去这里苹果论堆儿卖、论袋卖,很便宜,现在精选分拣后都论个卖,品相好的价格翻几倍卖得还快。”在分拣车间上班的上戈镇庙洼村村民完颜丰菊笑着说:“以前家里收入主要靠种地和丈夫在外务工,现在,我在这儿当分拣员每月也能赚两千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贫困户进果园当“产业工人”,收入主要来源包括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果园托管和入股分红等,实现了绿色产业脱贫。“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对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的渴盼。”上戈镇党委书记田卫杰说。

  小苹果已成为带动洛宁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洛宁县委书记张献宇告诉记者,洛宁县苹果基地已发展到28.5万亩,年产值达25亿元,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0余万人,直接带动1万余人实现产业脱贫。目前,洛宁县正结合洛阳市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一个集乡村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文化科普于一体的“金果小镇”,让农民在三产融合中再增收。

  “灿果彤彤含笑靥,枝叶青青仪态娇。日啖富士三两个,青春常驻百疾消。”一外地游客到上戈采摘苹果后即兴赋诗。红彤彤的苹果,正成为洛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更多山区群众开启幸福生活之门。

  【记者手记】

  治贫之本,在于产业。“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在发展扶贫、带贫产业中,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和突出特色,这样的产业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作为革命老区和洛阳的南部生态涵养区,洛宁县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对苹果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使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全面奔小康的根基。(河南日报记者田宜龙赵文心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