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垃圾分类处置的淅川探索

2018-04-13 13:55:09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淅川县上集镇青龙村。一条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一排排农家小屋错落有致。视线所及,几乎没有什么垃圾,也闻不到农村常有的牲畜粪便的气味。这与人们印象里曾经“苍蝇满天飞、垃圾到处堆”的农村环境大相径庭。村民说,垃圾分类功不可没。垃圾分类,这个令城里人都感到头痛的事,在这里竟做到了,而且效果明显。

  不单青龙村,目前,淅川县垃圾分类工作覆盖地域面积达2820多平方公里,覆盖率基本达100%。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探索实施“分类减量、定点投放、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区域集中处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收集处置水平。

  “垃圾”成了抢手货

  来自淅川县农村的垃圾,最近成为北京京淅农资超市的“抢手货”。

  “垃圾”指的是“渠首神”牌农家土肥,是淅川县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后,将大量可堆肥垃圾进行加工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去年3月起,这些变废为宝的农家土肥,通过北京市30余家京淅农资超市、中阳农资超市的货架,走入了京城寻常百姓家。通过淅川县的景点、民宿,这种统一包装的农家肥走向全国各地。

  “垃圾变土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据淅川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现在,淅川县年产“渠首神”牌农家土肥6万吨,反哺财政2000余万元。同时,淅川县也实现了垃圾减量的目标,2016年较2015年同期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下降30%左右,是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源头分类、运输混置、末端处理不到位”,是制约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瓶颈。淅川县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开始之初,便将分类处置一并考虑,让可堆肥垃圾有了资源化去处。

  淅川县499个行政村,共有43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在考虑人口密度、可堆肥垃圾量、有机肥需求、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后,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联建,发展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

  在农村做有机肥生意多年的闫虎成,是淅川县源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生产和运营“渠首神”有机肥。在毛堂乡桃溪村,掩映在青山中的厂房,便是有机肥堆肥场。

  “利用科学配比的菌种堆肥,自然发酵,不会产生渗滤液,也就避免了二次污染。”在闫虎成看来,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这也是垃圾分类处理的最终追求。

  垃圾“生态消化”

  淅川县毛堂乡是全县率先引进“太阳能垃圾处理中心”的乡镇。笔者在位于毛堂乡毛湾村的太阳能垃圾处理中心发现,尽管垃圾正在其中发酵,但中心外却闻不到异味。这个处理中心的屋顶通过采光玻璃引进太阳能,而垃圾则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发酵,部分废气通过排气孔排出以解压。

  垃圾处理中心定期投入的堆肥专用菌种,加速了可腐垃圾的分解过程,通过太阳能沤肥,大量益生菌群得以繁殖,促使有机肥生成,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及土壤养护需求,有机肥免费供村民使用,实现垃圾“生态消化”。目前,这个中心最多可处理100吨可腐垃圾,服务全乡31个村。

  “我们村采用的是微生物发酵处理法。”毛堂乡毛湾村村民王青波指着身边的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处理机说,“村保洁员收集可堆肥生活垃圾后,将其投入处理机,3到7天就能出料。150公斤餐厨垃圾可得到100公斤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可供应给水果种植大户,也可用于村里的绿化带做肥料,或以商品形式对外销售,成了抢手的宝贝。

  笔者在毛堂乡龙湖村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绿一灰两个垃圾分类收集桶,分别标注着“可腐烂垃圾”“不可腐烂垃圾”字样。

  村保洁员毛新荣告诉笔者,现在大家已经养成了分类习惯,保洁、分拣的压力都减轻了:“龙湖村是有名的摄影基地、民宿胜地,垃圾分类利人利己。”

  垃圾分类让乡愁味更浓

  垃圾分类,分出的是村净景美的人居环境,分出的是良好的发展氛围,分出的是村强民富的绿色明天。

  “垃圾分类后,我到上集镇桃园村,明显感觉这里的蚊蝇锐减,生态环境变好。”上集镇镇干部周淼深有感触。

  “垃圾分类后,村子干净漂亮多了。”桃园村70岁的村民彭长奇高兴地说。

  “垃圾变少了,我的工作量也在减少。村里规定每天早上八点前、下午五点后才能扔垃圾,我只要每天早上八点去投放处回收一次垃圾就可以了。像建筑垃圾那种大型垃圾,村民会自己拉到集中的堆放场,村里白天是不会再有垃圾出现的。”村保洁员说。

  垃圾分类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淅川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农家乐、民宿经济、古村落观光等逐渐增多,美丽环境日益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桃园村农户李春定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民宿——石榴花居。2017年夏天,还未装修好的民宿就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实践的学生。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桃园村垃圾分类的做法,被这个偏远而美丽的小村庄吸引而来。每天观察村民垃圾分类,和干部一起指导农户分类实践……就这样乐此不疲地住了一周。他们说,通过垃圾分类,新农村更有乡愁的味道,更贴近自然。

  无独有偶,桃园村的清泉农家乐也是“垃圾分类”的受益者。2016年夏天,这家农家乐就接待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游客2万余人次。正是保住了绿水青山,才有了今天的金山银山。□本报通讯员杨振辉任振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