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碧水灵动“郑”中心

2018-10-24 10:21:18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环保-文字列表】丹江碧水灵动“郑”中心

   丹江碧水润绿城。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供图

【环保-文字列表】丹江碧水灵动“郑”中心

   移民“二代”幸福成长。新郑市南水北调移民局供图

【环保-文字列表】丹江碧水灵动“郑”中心

  水让城市更灵动。本报资料图片

  郑州市共‘迎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近2万人,在中牟、新郑、荥阳、郑东新区等建设移民新村22个。‘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移民从2011年刚搬迁入郑年人均收入4300元左右,经过各级政府的帮扶,到2017年底提升至1.6万元。同时,按照‘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思路,近年来,郑州市持续加大对移民的发展帮扶,累计安排实施丹江口移民村各类扶持项目180多个、项目总投资2.4亿元。

  15亿立方米

  到今年10月,郑州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15亿

  水资源决定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体量与格局。

  南水北调一泓丹江碧水已经缓缓流淌和浸润绿城近4年时间。在这近4年里,郑州大跨步向前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发力,地区生产总值不断跨上新台阶,到2017年达到9130亿元,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突破4600亿元、增长8.5%,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1.7和0.7个百分点,年底有望冲刺GDP“万亿俱乐部”。

  然而在此之前,地处内陆腹地的郑州,却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数据表明,郑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3.3毫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23亿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立方米,不足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郑州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是水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城市。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前,郑州市主要依靠单一的黄河地表水,同时以一部分黄河滩区地下水做补充。由于黄河水源的季节性变化,上游来水量年度不均匀,水源安全问题成为制约郑州发展的瓶颈。

  水,限制着城镇化推进的速度,限制着城市吸引人口聚集的数量,限制着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升级与提档,最终限制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与质量。

  郑州对浩浩丹江水的盼望,如同一棵急切成长的树,需要甘甜的雨露。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郑州东南一隅缓缓入郑,自西北荥阳市王村下穿黄河入焦作。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3日后一股碧水流入郑州、浸润绿城。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郑州市境内开设7处分水口门,受水区分别为新郑市、中牟县、郑州市区、荥阳市和上街区等,年分配水量5.4亿立方米。到今年10月18日,郑州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1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00万。

  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不间断安全运行1392天,单日最大水量已达到156万立方米,供水量逐年增加,工程稳步达效。除用于自来水厂供水外,新郑望京楼水库、唐寨水库、轩辕湖,郑州市十八里河、贾鲁河、西流湖,荥阳索河等得到大量生态补水。

  丹江水进郑,使郑州市水资源环境进一步提升。逐步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有效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和恢复,市内受水区地下水位回升3.05米,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丹江水来了,饥渴的城市得到了滋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几乎都在因为“水”发生着意想不到的改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年分配郑州市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且丹江水为Ⅱ类水,郑州市民普遍反映,自来水甜了,更好喝了;农业方面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增强,有利于郑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高产、稳产,健康发展;城市吸引力增强,一些新的产业项目因水资源充沛迅速上马,如原来水源紧张的郑州南区,如今马寨工业园区不断升级扩容,足球小镇、华侨城等一大批绿化率高、产业形式新的项目落地生根,大量人员向郑州迁移;同时,南水北调总干渠在郑州市境内129公里,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150个百亩水面的湖泊,对改善郑州居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了水资源的保障,城市的“生命”显露出勃勃生机,并在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目前郑州市正在比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谋划“2035”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规模更大、质量更高、形象更美的大郑州正款款走来。③9

  南水北调移民致富新故事

  新蛮子营村的“春天”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新郑市梨河镇新蛮子营村,处处欣欣向荣,如同“春天”,人们个个干劲十足。

  “村里生态农业观光园一处6000平方米的生态智能餐厅工程正在收尾,想赶在年底开业,这段时间大家伙都在拼着干。”说话的是新蛮子营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定。

  2011年8月,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中,南阳市淅川县蛮子营村的村民告别故土,举家北上,迁至新郑市梨河镇,叫新蛮子营村。几年间,村里组织就业稳定民心,引入产业谋求发展,打造旅游壮大经济,新蛮子营村不但在新郑双洎河畔扎下了根,还日益枝繁叶茂,成了附近移民村中的示范村。

  陈国定说,他们将就业作为移民稳定发展的突破口,由该市人事部门牵头,组织郑州富士康、东风日产等大型企业到新蛮子营村进行现场招聘,一大批年轻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他们以土地流转为载体,以公司经营为主导,全力打造集采摘、餐饮、度假、颐养、商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光这个观光园,政府就扶持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陈国定说,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村民们除了有打工工资之外,每年还有近千元的分红收益。

  “现在我们一边在建设全省独一无二的集餐饮、农业科普、生态建设、数字化于一体的生态智能餐厅,另一边还在加紧建设50座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屋,同时与新郑市人民医院联手建设的医养结合项目也在紧张运作中。”陈国定一口气“倒”出了新蛮子营村一箩筐的发展措施。

  据介绍,通过对移民村实施项目扶持、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指导、招商引资等措施,新蛮子营村的集体收入已经接近100万元。随着产业发展项目的落实、集体经济的壮大,移民村为群众发放集体收益分红,移民户的水费、有线电视费、合作医疗费等由集体统一缴纳,为移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走俏的老铁“丹江鱼”

  10月20日中午,记者要采访李宗明,他说:“一天里这会儿最忙,稍后联系您!”

  李宗明的家原来在南阳淅川,2010年因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建,移民至荥阳市高村乡李山新村。用老李自己的话说,“那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采访前,他二话没说先让记者看了他500多平方米的家,“家里家外光是装修就花了不少钱,村里很多人来家看,也要比照着装修呢。”李宗明说起这些,脸上带着喜悦。

  但刚移民到荥阳,生活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总觉得是背井离乡,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不知道日子该咋过,多亏了政府,帮助我们积极寻找出路,想尽办法提供便利,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李宗明说。

  李宗明发家全靠“丹江鱼”。他说:“以前在老家我开过饭店,会做丹江鱼。来到荥阳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建议我捡起老本行,而且可享移民待遇免去一切税收。店就开在村里,鱼从丹江运来,连停车场都是村里无偿提供的。没啥成本,我就干了起来。”

  21日恰逢周末,老李家的“老铁农庄”生意红火得不得了,屋里屋外坐满了来自郑州市内、荥阳、上街的食客,每桌食客都必点丹江鱼。“平时一天至少能卖出去300斤丹江鱼,周末、节假日会更多些。”李宗明说,在他的带动下,村子里陆陆续续开了十几家鱼馆,加起来一天能卖出近千斤鱼。

  “我们在政府的帮扶下积极创业,现在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了,移民的漂泊感渐渐消失了,感到这片土地也是养育我们的‘故乡’了!”李宗明说,他正准备在荥阳市内开一家“丹江鱼”分店,把事业做大,让创业之路走得更宽。

  据悉,丹江口库区移民在入住郑州后积极创业,结合自身优势,在丹江鱼特色餐饮、超市经营、运输、手工编织、大棚蔬菜种植、水果采摘等领域开拓增收,在新家里续写着各自的奋斗故事。

  新手艺造就新生活

  “帅帅,快上车,我送你去学校。”10月21日下午,全明伟催着在家过完周末的大儿子去学校,“不堵车,一来一回也要1个半钟头,现在厂里的活计紧,一丁点时间都耽误不起啊。”

  全明伟2011年7月从南阳淅川老城镇移民到中牟雁鸣湖镇穆家村。他还记得,移民前的那个夏天是他在老家收的最后一季麦子,“当时心里空空的,祖辈靠种地吃饭,没有太多的手艺,移民后的日子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儿?”

  全明伟一家六口,俩儿子,还有老父老母,移民来郑的头两年,他种过地、打过零工、跟人跑过运输,直到参加培训后搞起了石材加工,他的收入增加了,脸上有了笑容,心也安生多了。

  “为了让我们移民能‘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搞各种培训就是其中之一。”全明伟说,他2015年开始搞石材加工,专门给人做整体橱柜和楼梯台面,生意从小做到大,如今积累了不少客户。

  在他家附近有不少村庄正在改造,成片的高楼和小复式楼建了起来。“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到农闲时,都要集中装修,我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这不连送孩子去学校的时间,我都紧卡着,不想多浪费。”全明伟掰着指头跟记者细算,他这段时间做了六七十套整体橱柜,一天最多时能赶出5套来。

  “新手艺让我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说别的,一个儿子在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一年就要花几万元。”全明伟说。

  “这两年,家里的房子装修一新,添了小轿车,今年四个房间又都安装上了新空调,日子越来越好,干劲越来越大!”全明伟看好石材家具的前景,他打算进一步改良加工技术,让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郑州市县各级根据移民群众实用技能需要,每年实施培训2000余人次,搬迁以来已累计实施培训16000余人次,通过培训促进移民创业就业近5000人,实施移民中职、高职教育生活补助230多人,极大地提高了移民就业创业热情。③9

  (文/本报记者 李林 本报通讯员 刘素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